《雨雾中的巴外山之战:一场决定谅山战役的关键突袭》上上策
一、临危受命,冒雨出征 坚决完成任务!全团立即开拔!164师491团团长斩钉截铁地回应着上级的指示。初春的越北山区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中,细密的雨丝将战士们的军装浸透,冰冷的雨水顺着钢盔边缘不断滴落。但没有人抱怨,所有人都明白:巴外山这个战略要地若不能按时攻克,整个谅山战役的进程都将被迫推迟。战士们默默检查着装备,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坚定的氛围。 二、战略要冲,兵家必争 巴外山作为谅山外围最重要的制高点,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。这座由10个高地组成的山脉横亘在谅山东北方向,犹如一道天然屏障。北侧是陡峭的石灰岩山体,南侧则是蜿蜒的公路干线。越军第3师141团9营在此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:主峰和440高地布置了交叉火力网,西侧设置了炮兵阵地,外围更布设了密集的雷区。潮湿的气候让山间终年雾气缭绕,为防守方提供了绝佳的天然掩护。 三、出其不意,奇兵制胜 2月28日清晨,浓雾中的能见度不足50米。491团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:先以一个营的兵力在东面佯攻吸引火力,同时派出精锐的工兵小队在雾霭掩护下秘密排雷。战士们像壁虎般贴着湿滑的岩壁前进,用探雷器一寸寸排查,终于在地雷阵中撕开一条通道。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突击队选择从北侧近乎垂直的悬崖发起主攻——这里被越军视为天险而疏于防守。当解放军战士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阵地前沿,惊慌失措的越军甚至来不及架起重机枪。 四、巩固战果,肃清残敌 经过12小时的激烈交火,491团成功控制主阵地。但残余越军仍不死心,利用复杂地形不断袭扰。3月1日,1连队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展开清剿作战。连长将仅有的70人编成三个战斗群,在主峰南侧布置交叉火力网,西侧埋伏反坦克小组,北侧凹陷处隐藏迫击炮阵地。当越军借着晨雾发起反扑时,迎接他们的是精准的火力打击。至上午10时雾气稍散,我军炮兵连的精准炮击最终粉碎了敌人的反攻企图。 这场战役共歼敌252人,创造了山地攻坚战的经典战例。战士们用智慧与勇气证明:再坚固的堡垒也挡不住灵活机动的战术和视死如归的斗志。巴外山的胜利,为后续谅山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