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看阅兵直播了吗?听说很多人看完进入“军盲时刻”升利配,军迷也变军盲了。
因为,我们陆、海、空、信息化、无人作战等各种新型装备,实在是太强大了,网友:哇!这是啥?这是啥?这又是啥?
看到各种新型装备引发热议,让人不禁想起了前两天中国军号发布的AI视频,李云龙与李幼斌跨时空对话,当李云龙问:“咱现在都有啥好东西?”
李幼斌响亮地告诉他,“现在是2025年,不是咱们当年打小鬼子的那个时候了!”
图片来源:微博@中国军号
是啊,已经不是那时候了。八十年过去,现在已经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
伴随着今天盛大的阅兵活动,我们不免想到80年前,当饱受苦难的中华儿女含泪相拥,那段浸透鲜血与汗水的抗战岁月,终于迎来了光明的终章。
展开剩余92%就像最近一段很戳的跨时空对话视频,当抗战士兵问今天的高铁人员:“同志,你是从新中国来吗?我们是胜利了吗?”
高铁人员大声地回答他:“对,我们胜利了!”
这锦绣山河,已如前辈们所愿。而胜利,离不开一个个英雄。
历史书太薄,装不下他们的伟大;历史书又太厚,我们无法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。
只知道他们叫英雄,只知道因为他们,山河无恙,国家永安。
所以今天,站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,我们想和大家分享新华社的两部纪录片《山河千古在》、《我家有个老兵》,以及央视2025年的《开学第一课》;
想和大家讲述一些普通又伟大的小人物的故事,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,他们的故事更无从被详尽记录。然而,历史的如椽巨笔始终为这些无名者镌刻下不朽的伟大丰碑。
而他们的故事,也将影响一代代孩子,站起来,成为民族的脊梁。
1
《山河千古在》:
“终于能给八路军爷爷一个交代了”
1945年,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首个农历新年,上海街头满是劫后余生的感慨。
彼时,音乐家陈歌辛将这份交织着苦难与希望的复杂心绪,谱写成了后来家喻户晓的《恭喜恭喜》。
80年过去了,如今他90岁的儿子陈钢再次唱起那家喻户晓的旋律:
“皓皓冰雪化解,眼看梅花吐蕊,漫漫长夜过去,听到一声鸡鸣。”
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,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抗战故事、牺牲精神与传承力量,依然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回响,串联起一部跨越80年的家国记忆篇章:
农民郭海波用十多年的时光,做着一件被村民视为“不务正业”的事——寻找散落山间的八路军烈士遗骨。
图片来源:《山河千古在》
这件事可以追溯到2009年冬天,他在山坡上偶然发现一截不属于牲畜的腿骨,老牧羊人的一句“这是落兵的尸骨”,让他的内心深受触动。
原来,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驻地,牺牲的战士们因条件所限,遗体被藏于岩缝,历经岁月侵蚀。
从那时起,郭海波便踏上了寻找烈士遗骨的道路。十多年间,他陆续将25具烈士遗骨背下山,只为让英雄“回家”。
图片来源:《山河千古在》
这份执着也打动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,他带领团队来到山西,借助最前沿的DNA技术,为无名烈士还原身份、重现容貌。
当实验结果传来,郭海波眼中满是欣慰:“终于能给八路军爷爷一个交代了”。
当太行山深处,普通人用脚步丈量书写着坚守时,南京的幸存者后代也在用自己的讲述延续着对历史的记忆。
南京,这座承载着深重历史的城市,始终铭记着88年前的寒冬。
1937年12月13日,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童年就此定格在血色之中——母亲拼尽全力用破碎衣物护住襁褓中的弟弟升利配,鲜血染红了冰冷的地面。
图片来源:《山河千古在》
这段伤痛记忆如带刺的藤蔓,缠绕了他的一生,今天,当女儿常小梅回忆起父亲时,她说:“父亲从小对我们就很少有笑脸”,她明白,过去的苦难带给父亲的痛苦,是终其一生的。
图片来源:《山河千古在》
而这段历史,他们都不曾忘却,2022年,94岁的常志强离世后,常小梅走进校园,把父亲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。
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教室里,孩子们以常志强的经历为蓝本创作绘本,孩子们清楚的知道,“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和平”。
在常小梅传递着父辈的抗战故事时,童真与历史相遇,和平的种子也在今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。
如果说他们的故事是两代人对抗战记忆的传承,那么对于那些抗战的亲历者来说,80年留给他们的,就是一生难忘的记忆。
在安徽,如今99岁的抗战老兵孙业满仍然保持着反戴手表的习惯——这是为了作战时方便看时间,同时又能避免暴露。
16岁时,孙业满就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战队伍,在抗战中,他们用浸湿的棉被裹住桌子当盾牌,突破敌人的铁丝网,在枪林弹雨中凝聚起属于中国人的力量。
80 年时光流转,记忆从未因岁月冲刷而褪色,反而在不同人的行动中愈发清晰。
如今,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那些在战火中挺身而出的人们或许已化作尘土,但他们用生命托举的和平,在今日中国绽放出蓬勃生机。
80年的记忆传承,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。每一个触手可及的平凡日子,都是先辈用热血换来的珍贵馈赠;
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与传承,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,更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。
2
《我家有个老兵》:
“一枪从弟弟身上穿过去,又穿过我母亲”
在岁月的长河中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曾身披硝烟,用热血与生命守护家国,如今虽已白发苍苍,却依然珍藏着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。
新华网访谈节目《我家有个老兵》,为我们定格了这样一群人:如今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,也曾有过热血沸腾的抗战青春。他们用亲身故事,带我们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悲欢与坚守。
来自山西的张庆功,心中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家仇。1941年腊月二十一号,日本军队实行三光政策,对村庄进行扫荡,他家中1口人躲在山上被搜出,当场有六口人遇害。
“一枪从我弟弟身上穿过去,又穿过我母亲身上”。
图片来源:《我家有个老兵》
家破人亡的悲痛,让张庆功在第二年毅然参军,立志报仇雪恨。
张庆功将幸存的妹妹和弟弟托付给亲戚后,便毫无牵挂地投身战场,上午参军,下午就参与了与日本鬼子的战斗,“那个时候部队是天天打仗的”。
即便自己中枪,战友受伤住院,张庆功也从未退缩,始终坚守在保卫老百姓的一线。
他曾带领战士们保护老百姓耕种,面对四五十个先占领阵地的日本鬼子,他果断指挥战士投掷手榴弹,趁机带领大家转移,在连长的救援下成功脱险。
谈起当年在窑洞中和日本鬼子的战斗细节,张庆功仍然历历在目:
“打了半天,子弹都没有了,只有手榴弹,出来以后我们连长都不认识我们了,对着我们哈哈笑,脸上都被手榴弹打黑了。”
图片来源:《我家有个老兵》
1942年前后28天里,部队牺牲了两位连长、一位城镇干部和一位招数中,这些战友的名字,张庆功至今记得清清楚楚。
如今当他讲起这些故事时,家人都不免湿润了眼眶。那个背负着家仇国恨奔赴战场的小小身影,一瞬间和眼前这个和蔼可亲的爸爸、爷爷的形象逐渐重合,家国情怀的传承,在此刻具象化了。
孙家琮家住上海,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一年,她才9岁,孙家琮的大姐早在1939年就参加了新四军,她的父亲是位爱国且进步的知识分子,也于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一家九口人全部投身革命队伍。
年少时,孙家琮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抢掠,邻居家的妇女惨遭蹂躏,无辜百姓被打得血肉模糊,这些惨痛的经历让她在1944年夏天,和二姐一起参加了新四军,并到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。
图片来源:《我家有个老兵》
在战争中,文工团既负责宣传,也肩负着战斗任务,当男同志下连队上火线时,女同志就到前线包扎所救护伤员。
一次,她帮忙从担架上抬伤病员时,触碰到对方冰凉的手,掀开一看,那位伤员已然牺牲,这让她痛心不已。
但是没有办法,“每一次战争我都知道,我们有同志牺牲的。”
图片来源:《我家有个老兵》
行军途中,过独木桥时要提防因结霜湿滑落水,穿越敌人封锁线时要快速奔跑,尽管那样的日子是艰苦和困难的,但她始终坚信,总有一天能迎来胜利和解放。
如今孙奶奶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种种过往,她深深感叹如今的和平与国家繁荣来之不易,这是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。
如今,抗战胜利已80周年,这些老兵的故事,是无数抗战英雄的缩影。
没有惊天动地的头衔,没有被反复书写的传奇,可正是他们用年轻的肩膀,一点一点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民族,让挺直的脊梁,成了那个年代最硬的风骨。
如今他们渐渐老去,可那份“宁死不低头”的精神,从未随着时光褪色。
它像暗夜里不灭的火种,从战场的焦土传到和平的街巷,从他们的皱纹里传到我们的手心里,最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要稳稳接住、好好传递的,名为“家国”的信仰。
3
《开学第一课》:
铭记历史的民族,终将赢得未来
前两天开学,今年央视的《开学第一课》以“铭记与奋斗”为主题,带领观众回溯起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岁月。
“平型关大战突击连”“白刃格斗英雄连”“刘老庄连”的故事,生动诠释了“不畏强暴、血战到底”的英雄气概。
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,先辈们毫无惧色,以简陋武器和顽强意志,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。他们的英勇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源于对祖国、对人民炽热的爱。
这种爱,赋予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勇气,在生死抉择间舍生取义的果敢。他们用生命证明——为了守护家园,为了民族尊严,中华儿女敢于直面一切艰难险阻,不惜抛洒热血。
新安旅行团的少年们,以“旅行”为途径,将抗日的火种播撒至各地。他们年纪虽小,却胸怀救国大志,在战火纷飞中勇敢前行。
他们的故事让身处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更加深刻地明白,在国家需要之时挺身而出,是每一个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图片来源:《开学第一课》
此外,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,以草根棉絮为食,坚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;
左权将军在战场上身先士卒,最终壮烈牺牲,他的家书饱含对家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忠诚;
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,一件件承载着血泪的遗物,无声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与同胞们的苦难......
这些历史记忆时刻提醒着人们,抗战精神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过往,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基因。
80年风雨兼程,抗战的烽火虽已远去,但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故事,那些融入血脉的精神,始终是中华民族前行的不竭动力。
图片来源:《开学第一课》
如今的中国,早已摆脱了过去的积贫积弱,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。但我们深知,今日的岁月静好,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;今日的民族复兴,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。
历史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褪色,和平也不会因岁月静好而永恒。
唯有让在铭记中学会感恩,在传承中勇担使命,才能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,成为守护和平、推动民族复兴的永恒动力,让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光明,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。
就像最近有年轻网友编的Rap歌词所唱的:
“别跟我扯什么原谅,别和我谈什么遗忘,这胜利,是用命拼的光。
九三不仅是纪念,是攥紧拳头的信号;九三不是句号,是擦亮钢枪的警报。”
而铭记历史的民族,终将赢得未来。
八十年,我们从未忘记。
这场阅兵是我们向世界的正式通报:一个铭记历史、珍视和平、自信开放的中国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升利配。
发布于:广东省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